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(专题深思)

作者:胡杨林 来源:薛岳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8:35:50 评论数:

[46] 以《尚书》道心、人心的对分来看:前面讨论德、礼、刑在王道政治中对民心的意义,主要涉及的是道心意义上的民心。

[3]1161-1162又曰:孝武皇帝封弟为鲁恭王。4关于左丘明的名字以及其与孔子的关系问题,可参见张以仁:《春秋史论集》,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,第71-97页。

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(专题深思)

[2]1706这里所说的脱简云云,就是刘歆上面说的以考学官所传,经或脱简,传或间编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可能因为在刘歆的心目中鲁恭王孔子宅所得确实源于孔子所传,其权威性、可靠性不言而喻。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,亲见夫子,而公羊、穀梁在七十子后,传闻之与亲见之,其详略不同。杜预注曰:宝玉,夏后氏之璜。……孔安国者,孔子后也,悉得其书,以考二十九篇,得多十六篇。

在《汉书·五行志》中也能看到刘歆对于《左氏传》章句义理的发明,如厘(僖)公十六年‘正月,六鶂退蜚,过宋都。而河间献王所得来自民间,其权威性、可靠性就要差一些了。这种问题意识虽然是受西方刺激,但将无私等同于理的思想,不能不说有阳明学的渊源(阳明反对李延平与朱子对当理与无私心所作的二分)。

……尧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。既然在孟子那里,心性论是民本论的思想基础,那么,不难想到,要真正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民,必须追索至民性、民情、民心等更为细分的概念。然刑愈轻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,往往反以长其悖逆作乱之心,而使狱讼之愈繁,则不讲乎先王之法之过也。[34] 王者之德是确保王道政治中民自发为善的根本所在。

见谢晓东:《理想政治的四种类型——兼论孟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归宿》,《武汉大学学报(人文科学版)》,2012年第65卷第6期。霸者无德,只是通过力来假借仁义,这样即使倡言仁义,民心也不可能为表象之仁义所服,反而只能是因为自己力不足而屈服于霸者之力。

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(专题深思)

……德系人性所固有,礼系德之所流行。凶岁,子弟多暴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朱子说:若只‘道之以德,而无礼以约之,则儱统无收杀去。更详见本文第三节论政。

如朱子之前的理学家,有区分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,但这两者峻别,容易让人否弃见闻之知,且觉得应该在知上下工夫。实际上,也只有善本身的成长才能消除恶,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能对消除恶有根本的意义。民生问题变为单纯的个体欲望问题,而等级问题则被彻底的平等主义所消解。3、政 政,就其字义而言,是政之为言正也,所以正人之不正也(《论语》为政以德之朱子注)。

[17] 对于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(《论语·泰伯》),朱子注解说: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,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。国家闲暇,可以有为之时也。

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(专题深思)

就实质而言,朱子认为儒家内部的分歧只在人性论上:诸儒论性不同,非是于善恶上不明,乃性字安顿不着。(朱子:《论语精义》卷一下,《朱子全书》第7册,第66页)朱子认为这有废置政刑而专任德礼之意(朱子:《论语或问》卷二,《朱子全书》第6册,第639页)。

另一方面,政刑被要求出来,可能脱离德礼,这就可以说无道德,则政刑方不好。就其受义理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而言,庶民之心在为善这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被动性。能治其国家,谁敢侮之。徒好仁而不恶不仁,则习不察,行不著。国家闲暇,及是时明其政刑,在德礼得到保证之后,又要尽快明其政刑。这里面关涉到了民生孝养问题与贤愚等级问题,而贯穿其中的则是表现为孝亲与尊贤的仁义原则,所以也可以把这种政称为仁义之政。

牟宗三说:德礼是从根上转化,唤醒其德性之心,使其自己悱启愤发,自能耻于为非作恶而向善。程子曰:驩虞,有所造为而然,岂能久也?耕田凿井,帝力何有于我?如天之自然,乃王者之政。

然专以是而言,则末矣。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 朱子集注引邹氏说: 以力服人者,有意于服人,而人不敢不服。

由此可见,巧并不在规矩之外,上达也不在下学之外。今教小儿,若不匡不直、不辅不翼,便要振德,只是撮那尖利底教人,非教人之法。

刑的使用,与恶恶之情的发生相应——如果现实中恶没有发生,刑也不必使用,可以达至刑错。[8] 从性、情、欲的三分及其关联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类似于柏拉图以理性、激情、欲望的三分及其关联所刻画出来的灵魂秩序图景。这种可以由之、与知、能行的心灵能力,是民众最基本的自主能力,保证了王道政治是基于每个民自身的心性。如果恶恶之心最终可以取消,那么基于恶恶之心的刑在原则或目的上也就确实可以取消。

另外,圣人是自然地由内而外,士君子是内外两面并重下功夫,而庶民则对于在外一面尤为依赖。国人皆曰可杀,然后察之。

朱子说:先王之义刑义杀,所以虽或伤民之肌肤、残民之躯命,然刑一人而天下之人耸然不敢肆意于为恶,则是乃所以正直辅翼,而若其有常之性也。(《近思录》卷八)在位者,位各称其德。

既然情也可发自欲,那么朱子这里就是一个包含规范性维度的讲法。认为人性为恶而政治为善,此类观点见诸中国古代,即以荀子最为代表,见诸西方现代,如黑格尔的法哲学。

晁错所谓‘人情莫不欲寿,三王生之而不伤。教化所加之处惟在民心,所以民心是王道政治的关键:德所以兴起民心,礼乐刑政所以成遂民心,如此就可以使气禀之拘、物欲之蔽渐磨渐化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仁义礼智,我固有之,这是性善的普遍义,对于所有人都成立。以德服人者,无意于服人,而人不能不服。

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,即是所谓德礼之效。对于孟子的性善论,董子的批评正是从圣人之性与万民之性的区别的角度提出的: 善于禽兽,则谓之善,此孟子之善。

由之而自知,则随其浅深自有安处,这样就能各自迁善而各得其所。[29]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三,第2册,第549页。

在人才方面进贤、退不肖,是以公灭私,好恶从众,是行仁政。德主于化民,有优柔和乐之意,但德本身就内在地包含有忧患意识,政刑也是德自身所要求的。

最近更新

点击排行

推荐文章

友情链接